海誉晟

如何突破农药行业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困局?

在农药生产中,原药初级产品 ,制造环节附加值较低 ,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。相比之下,农药制剂作为原药的深加工产品,生产过程污染较少,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。目前中国农药企业在靠近原材料的低端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,而附加值高  、加工深度以及技术要求高的产品领域基本上被国外农药巨头占据 。为此,农药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要找准自身定位,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、借助资本市场实现重组、实现源头环保等手段,早日实现转型发展。

农药困局 :低端过剩高端不足

“根据农业部的统计资料,中国每年要使用农药140多万吨,其中主要是化学农药,占世界总施用量的1/3 ,中国是世界第 一农药消费大国;平均每亩用药约1公斤 ,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以上 。”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秦启联研究员向记者介绍,农药过量使用为食品安全、生态安全和国际贸易带来了隐患 ,“中国出口的大蒜 、香梨等都曾因农药残留而被大量退货,损失达数十亿元。”仔细分析 ,乱用药、滥用药背后深层原因是产品和植保技术的缺乏 。

从总量来看,中国似乎不缺农药。作为世界上最 大的农药生产国 ,2015年,中国2232家农药生产企业至少共登记了3.4万个产品。

但是细细看来,同质化严重成为这些产品中无法忽视的问题。据中国农药信息网检索结果,目前仅仅含草甘膦成分的登记产品就有1047个,刚刚过专利期不到1年的吡唑醚菌酯产品也已经登记了123个。单一盈利为导向造成产品同质化竞争日益白热化 ,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,恶性竞争下不少品种已经无利可图。草铵膦原药价格从2015年的35万元/吨的高价位跌至目前的不到18万元/吨,不到一年时间 ,价格几乎腰斩。

而另一方面 ,单一病虫害领域中,一些小宗作物和疑难杂症市场需求巨大,但是一药难求甚至无药可用。线虫 、细菌 、病毒病害,抗药性害虫 、杂草,这些细分领域中,随着一批高毒、剧毒农药的禁、限用,病虫草害的防治更加困难 。

产品线缺陷  、成本考量、加之植保知识和技能缺乏,使得部分地区农民不惜铤而走险 ,使用违禁农药,造成了农药使用乱象。加强农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高农药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,使农药产品供给数量充足、品种和质量真正契合农业生产需要 ,形成结构合理、保障有力的产品有效供给 ,成为保障农业行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。

困境突围:研发和服务两手抓

落实供给侧改革,提升中国农药产业效率,一些企业已经走在研发 、创新 、整合的道路上 。

早在2015年年初 ,农业部便出台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政策 ,这一政策的稳步推进成为落实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,也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市场契机。在企业转型过程中,研发和服务成为企业两大着力点 。

作为国内较早从事产品自主研发的农药公司之一,海誉晟药业集团董事长葛尧伦告诉记者 ,“目前以种植者服务为中心的农资营销时代已经来临,应牢固树立作物套餐思维。这其中,技术创新是一切的源泉。”凭借原药技术优势 ,海誉晟近年来加大研发投入,形成了覆盖杀螨剂、杀虫剂、杀菌剂 、除草剂、作物营养剂五大类的产品线,着力为农户提供覆盖整体解决方案的套餐式营销产品。除非专利农药之外,海誉晟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合物,并在登记进程中。

5月14日,在湖南望城的水稻田间,一架架植保无人机整装待发。烈日下,近200名农药 、无人机行业代表从全国各地赶来,见证无人机喷施农药这一新技术的田间作业效果 。加药,起飞,调整,喷雾,降落,伴随着无人机飞手手中平稳的遥控操作 ,一亩地短短几分钟完成了施肥、施药作业。而在此之前,农户往往需要背负着30多斤重的手动喷雾器 ,在高温环境中,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,进行人工施药作业。

由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、施药作业条件艰苦 ,农忙时节谁来打药成为让很多种植大户犯难的问题 。“植保无人机的发展 ,能够帮助农民更加省力、体面的种田,从供给侧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。”湖南省植保站副站长唐会联表示 。

规模化种植意味着高收益,同时也意味着高风险,需要更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。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,植保产品和技术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,进行供给侧调整,从而保障农产品安全和农民收益,成为政府部门、农资企业、经销商乃至种植户共同思考的问题。“植保产业供给侧改革正在赋予农民和土地‘新动能’。”山东省农药检定所所长杨理健告诉记者 。

XML地图